姚安縣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下轄的縣之一。縣境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,東鄰牟定縣,南枕南華縣,北接大姚縣,西與大理州祥云縣隔一泡江相望,總面積1803平方千米。 姚安縣縣城距昆明230公里,距楚雄75公里,距四川省攀枝花市190公里。2011年姚安縣總人口為19.77萬,在楚雄州2010年各市縣人口排名位列第八位。 截止到2014年,姚安縣面積1803平方千米,轄5個鎮(zhèn)、4個鄉(xiāng),縣政府駐地棟川鎮(zhèn)。姚安縣主要景點有 德豐寺、龍華寺、洋派水庫等景點。
唐高祖武德四年(621),以漢云南郡地(今祥云一帶)置姚州,下轄姚城(治在今姚安)、瀘南(治在今石羊一帶)、長城(治在今大姚一帶)三縣;并設置姚州都督府 ,歸劍南節(jié)度史所轄。唐高宗麟德元年(664),移姚州都督府于今天的姚安,府治在姚城縣(今姚安縣,府城在今棟川鎮(zhèn)),改“弄棟”之名為“姚州”,此即姚安歷史上姚州之名的開端。德宗興元元年(784),蒙氏于弄棟府置弄棟節(jié)度;唐南詔國時為弄棟節(jié)度弄棟城。宋大理國為弄棟府(統(tǒng)矢府)。 元憲宗七年(1257)置統(tǒng)矢千戶,屬大理下萬戶;至元十二年(1275)改置姚州,屬大理路;天歷元年(1328),升姚州為姚安路軍民總管府,府治在今姚安縣光祿鎮(zhèn)高氏宗祠旁,轄姚州、大姚縣,此即“姚安”稱謂之始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)改置姚安府,屬云南布政司,洪武二十七年(1394)改置姚安軍民府,轄姚州(今姚安)、大姚縣。清初沿明制,為姚安軍民府姚州;雍正八年(1730)7月,姚安軍民府屬迤西道(駐大理府);乾隆三十五年(1770)2月,撤銷姚安軍民府,姚州改屬迤西道楚雄府。 民國2年(1913)3月,由姚安縣析置鹽豐縣,縣治設于白鹽井;同年4月,迤西道改為滇西道,姚州改為姚安縣,屬滇西道;民國3年(1914)6月,改滇西道為騰越道(駐騰沖縣),姚安縣屬之。民國十八年(1929),廢騰越道,姚安縣直屬省。民國35年(1946),屬第八行政督察區(qū),姚安縣為公署駐地。 1949年后屬楚雄專區(qū)。
行政區(qū)劃編輯區(qū)劃沿革
1950年,姚安縣屬楚雄專區(qū)。1957年10月18日,國務院批準設置楚雄彝族自治州,姚安縣屬楚雄州(楚雄彝族自治州1958年4月15日成立)。
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03次會議通過:撤銷永仁、鹽豐、姚安3縣,將原永仁、鹽豐、姚安3縣的行政區(qū)域并歸大姚縣(1958年10月15日撤并)。1962年3月27日,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15次會議決定:設立姚安縣,以合并于大姚縣的原姚安縣行政區(qū)域為姚安縣的行政區(qū)域(1961年1月分置)。 1997年,姚安縣面積1803平方千米。人口19.5萬。轄3個鎮(zhèn)、9個鄉(xiāng):棟川鎮(zhèn)、前場鎮(zhèn)、光祿鎮(zhèn)、大龍口鄉(xiāng)、大河口鄉(xiāng)、官屯鄉(xiāng)、龍崗鄉(xiāng)、彌興鄉(xiāng)、仁和鄉(xiāng)、適中鄉(xiāng)、太平鄉(xiāng)、左門鄉(xiāng)。縣政府駐棟川鎮(zhèn)。 2002年,大龍口鄉(xiāng)、彌興鄉(xiāng)、龍崗鄉(xiāng)、仁和鄉(xiāng)撤鄉(xiāng)設鎮(zhèn)(省政府2002年7月18日批準)。2005年12月12日,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了楚雄州部分鄉(xiāng)鎮(zhèn)撤并方案。其中,姚安縣撤銷仁和鎮(zhèn),將原仁和鎮(zhèn)所轄的仁和、蛉豐、蜻蛉、清河4個村委會劃歸棟川鎮(zhèn)管轄,將原仁和鎮(zhèn)的白石地村委會劃歸太平鄉(xiāng)管轄,將太平鄉(xiāng)新民村委會劃歸前場鎮(zhèn)管轄,并將行政區(qū)劃調整后的太平鄉(xiāng)改設為太平鎮(zhèn),太平鎮(zhèn)管轄原太平鄉(xiāng)的太平、各苴、老街、陳家4個村委會和原仁和鎮(zhèn)白石地村委會,鎮(zhèn)政府駐原太平鄉(xiāng)政府駐地;撤銷龍崗鎮(zhèn)和大龍口鎮(zhèn),將原龍崗鎮(zhèn)和大龍口鎮(zhèn)所轄區(qū)域并入棟川鎮(zhèn),行政區(qū)劃調整后的棟川鎮(zhèn)管轄原棟川鎮(zhèn)、龍崗鎮(zhèn)、大龍口鎮(zhèn)管轄的行政區(qū)域范圍和原仁和鎮(zhèn)的仁和、蛉豐、蜻蛉、清河4個村委會,鎮(zhèn)政府駐原龍崗鎮(zhèn)政府駐地。
區(qū)劃詳情
截止到2014年,姚安縣面積1803平方千米,轄5個鎮(zhèn)、4個鄉(xiāng) ,共4個居委會、73個行政村:棟川鎮(zhèn)、光祿鎮(zhèn)、前場鎮(zhèn)、彌興鎮(zhèn)、太平鎮(zhèn)、適中鄉(xiāng)、左門鄉(xiāng)、官屯鄉(xiāng)、大河口鄉(xiāng)。
地理環(huán)境編輯位置境域
姚安居云南省中北部,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,東經100°56'—101°34',北緯23°13'— 24°45',總面積1803平方公里。東臨本州牟定縣、南華縣,北接大姚縣,西與省內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縣隔一泡江相望。北距四川攀枝花220公里,南至南華47公里,即與320國道線相接。距省會昆明269公里,距州府鹿城鎮(zhèn)84公里。邊界線總長275公里。
氣候
姚安氣候屬北亞熱帶冬干夏濕季風氣候區(qū),其總趨勢為冬春干旱,夏秋陰雨;冬無嚴寒,夏不酷熱;雨熱同季,作物有利;光照充足,年溫差小,四季暖和。其劣勢是冬春少雨,氣候干燥,低溫霜凍,影響農業(yè),春季回暖,偶現(xiàn)春寒,雨量偏少,制約增產。據氣象部門測定,姚安年平均降雨量為767.5毫米,一年之內,干濕二季界限分明,11月至次年4月為干季,降雨量占全年9%;5至10月為雨季,降雨量占全年91%,且海拔越高,降雨越多,海拔越低,降雨越少。
地貌
姚安地形地貌為四周崇山峻嶺,中間平疇廣川。面積119平方公里的姚安壩子是一個典型的高原盆地,為楚雄彝州最大的壩子,有“滇中糧倉”之美譽,蜻蛉河由南向北從壩子中央流過 。占姚安縣總面積20.7%的姚安壩子,較之鄰縣顯“三高一低”形成谷地,即比南部南華高12米,比東部牟定高102米,比北部大姚高30米,而比西部的祥云卻低188米。壩區(qū)盆地比東、南、北部鄰縣居高,四周都是高山,有2600米以上的高山。
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
姚安縣境內水資源豐富,建有中型水庫3座,小(一)型水庫8座,小(二)型水庫50多座,水庫庫容量1.19億立方米,蓄水量1億立方米以上,水利化程度達到78.1%。
生物資源
姚安縣野生種植植物、菌類、糧食作物、經濟作物、蔬菜、藥材、水果品種繁多。三角糯米、山藥、百合、菖河蜂蜜、藕粉、乳鴿、套腸、伏苓、天然野生食用菌、山菜等地方特產眾多。
礦產資源
礦產資源豐富,主要有金、銀、銅、鐵、鉛鋅、鉀、硫和國內稀有的紫藍長絨石棉礦等。
經濟發(fā)展編輯概況
2012年,姚安縣實現(xiàn)生產總值24.5億元,比2011年增長12.2%;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13555萬元,比2011年增長33.3%,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052萬元,比2011年增長31.3%,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;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.4億元,比2011年增長35.7%;實現(xiàn)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.3億元,比2011年增長18.5%;城鎮(zhèn)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067元,比2011年增長12.7%,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376元,比2011年增長17.5%;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2011年上漲4%。
第一產業(yè)
2012年,姚安縣糧食產量達8443萬公斤,比2011年增長3.1%;全年收購煙葉969.5萬公斤,實現(xiàn)收購總值1.78億元,均價達18.39元,比2011年提高3.31元。2012年新栽桑2000畝,養(yǎng)蠶2萬張,產繭735噸,蠶絲業(yè)總產值達1.12億元。2012年種植蔬菜5.8萬畝,實現(xiàn)產值1.26億元,比2011年增長9%。2012年種植核桃11萬畝,改造低質低效核桃林2萬畝。建成標準化畜牧養(yǎng)殖基地3個,2012年實現(xiàn)畜牧業(yè)產值4.9億元,比2011年增長8.3%。 優(yōu)質水稻、小麥、玉米、蠶豆、油菜、烤煙等農作物和豬、牛、羊、禽、魚、蔬菜(蓮藕、大蒜、山藥、百合、魔芋等特色產品)、蠶桑、水果產品產量豐富,質量上乘,素有云南“魚米之鄉(xiāng)”的盛譽。姚安農業(yè)資源豐富,生產水平較高,曾先后被評為全省商品糧基地縣、國家級商品豬基地縣、國家級種子加工中心、省級優(yōu)質蠶桑基地縣、烤煙科技轉化示范縣、國家級農業(yè)綜合開發(fā)建設項目縣和國家級水稻示范縣。
第二產業(yè)
2008年,姚安縣完成工業(yè)總產值124394萬元,按價格指數(shù)縮減法計算,比2007年增長21.22%。其中:規(guī)模以上(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)工業(yè)企業(yè)實現(xiàn)產值10460萬元,同比增長2.97%;規(guī)模以下(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)工業(yè)完成產值113934萬元,同比增長23.22%。姚安縣實現(xiàn)工業(yè)增加值40480萬元,增長17.5%。姚安縣全縣公有制與非公有制工業(yè)增加值的比重為18.8:81.2,分別比2007年上升和下降8.6個百分點。規(guī)模以上工業(yè)與規(guī)模以下工業(yè)產值構成比為8.4:91.6;輕重工業(yè)產值比為60.1:39.9。 2012年,姚安縣規(guī)模以上工業(yè)完成產值2.2億元,比2011年增長48.7%,完成增加值7751萬元,比2011年增長34.6%。總投資5.1億元的梅家山風力發(fā)電項目全面啟動實施。 2012年,姚安縣新增規(guī)劃用地1.2萬畝。完成了園區(qū)328畝建設用地報批,楚雄潤豐塑業(yè)有限公司正式投產。
第三產業(yè)
2012年,姚安縣承辦了云南省首屆花燈燈迷電視大獎賽楚雄賽區(qū)比賽,2012年接待游客17.3萬人次,實現(xiàn)旅游總收入7373萬元,比2011年增長21%。 2010年,姚安縣年投入旅游發(fā)展資金369.2萬元,全年接待游客11.4萬人次,實現(xiàn)旅游總收入3587萬元,增長11.5%。投資17萬元編制完成了《姚安縣商業(yè)網點規(guī)劃》,與云南物流產業(yè)集團新源再生產業(yè)有限公司簽訂了投資9000萬元的新建農產品交易市場意向性投資協(xié)議,投資2000萬元的小商品市場建設項目協(xié)議已簽訂并完成了公司注冊。
社會事業(yè)編輯教育
2008年末姚安縣國民教育系列學校150 所。其中:完全中學1所,高級中學1所,初中13所,普通小學135所。高中招生793人,在校學生2623人,專任教師197人;初中招生3353人,在校學生9073人,專任教師566人;小學招生2553人,在校學生16472人,專任教師901人。幼兒園6所,在園幼兒3071人,專任教師48人。 2012年,姚安縣共有23493名學生享受免費教科書,享受金額115萬元,發(fā)放5699名寄宿學生生活補助509萬元,教育目標管理綜合考核獲楚雄州第二名,投資1.07億元實施了6萬平方米的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。
科學技術
2008年列入各級科技計劃項目7項,獲州級科技進步獎1項;有農民專業(yè)協(xié)會121個,會員18093人;評晉農民專業(yè)技術職稱159人,累計達2249人。全年組織科技培訓663期7.81萬人次。發(fā)放科普材料1.3萬份;科技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1.7 %,比2007年提高0.2個百分點。
社會保障
2012年,姚安縣參保人數(shù)128636人,參保率達93.86%,姚安縣23480名60歲以上老人每月領取養(yǎng)老金55元,2011年7至12月兌現(xiàn)養(yǎng)老金775萬元。新型農村合作醫(yī)療制度,參合率達95.71%。納入城鎮(zhèn)低保4403人,發(fā)放低保金1283萬元;納入農村低保12920人,發(fā)放低保金1282萬元;投資450萬元建成縣中心敬老院,51名鄉(xiāng)鎮(zhèn)分散供養(yǎng)的五保老人實現(xiàn)了集中供養(yǎng),五保老人集中供養(yǎng)率達30%以上。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(yè)12888人,新增城鎮(zhèn)就業(yè)3366人,城鎮(zhèn)登記失業(yè)率為3.5%。累計完成保險擴面32980人。新建保障性住房306套,改造農村危房500戶。發(fā)放各種惠農補貼3600萬元。
交通
南永二級高速路穿境而過,無論至昆明還是攀枝花均僅3小時左右車程。 2008年,姚安縣公路通車里程1172公里,其中二級公路38公里。年末全縣擁有各類機動車10235輛,其中:汽車1012 輛、農用運輸車114 輛、拖拉機1495臺、摩托車7614 輛。機動車駕駛員1064人。全年完成客運量68萬人,旅客周轉量4909萬人/公里;貨運量23.5 萬噸,貨運周轉量1827萬噸/公里。
著名人物編輯陶珽:明代文人。字紫闐,號不退,又號稚圭,自稱天臺居士,姚安(今云南挑安)人。萬歷三十八年(一六一O)進士,官至武昌兵備道。 陶珙:明居士。字紫閻,號仲璞,又號無學居士。姚安(今屬云南)人。陶珽之弟。天啟初舉人。官南工部,出守寶慶。有《寄園集》。見《滇詩拾遺》、《古庭語錄》、《勝朝殉節(jié)諸臣錄》八、《云南通志》一〇七。 高奣映:字雪君,號問米居士,白族,云南姚安人。中國著名思想家、文學家、哲學家,一生著書八十余種之多,與顧炎武、王曦之齊名。 甘雨:(1823~1895),字潤之,又字慰農,晚年自稱臥云老人,咸豐間貢生,官廣西州訓導。工畫山水,有逸致。有孟賢、仲賢、叔賢、季賢四子,甘氏父子同時出名,并且以“一門四舉子,三步兩道臺”的盛舉,被鄉(xiāng)人傳為佳話,有補過齋遺集。 甘孟賢:(1853~1914),同治十二年(1873年)癸酉科舉人,清末學者和詩人,著有《不自是誘齋文集》、《行余吟》一卷等。甘仲賢:(1855~1908),光緒二年(1876年)丙子科舉人,清未學者和詩人,著有《觀象損益齋文集》四卷等。甘叔賢:(1862~1894),光緒十一年(1885年)乙酉科舉人,雖英年早逝,也著有《字義啟蒙》一卷。甘季賢:(1864~1905),光緒八年(1882年)壬午科舉人,雖然也英年早逝,卻有多達19種的著述,內容涉及經學、理學、歷史、文學等方面。文學方面有《體認天理齋文集》六卷、《古文經世》四卷等。 趙鶴清:(1865-1954),民國畫家。字松泉,別號瘦仙,云南姚安光祿鎮(zhèn)人。辛亥革命后,趙鶴清先后擔任過他郎廳(今墨江縣)長官、瀾滄縣縣長、鹽豐縣白鹽井場知事等職。1915年,他創(chuàng)作的美術作品和工藝品就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獎和金質獎章。趙鶴清文學藝術創(chuàng)作影響最大的是他親自繪畫、編寫的《滇南名勝圖》以及他精心壘建的大觀樓假山“彩云崖”。 熊汝霖:(1978.1.2—),內地著名創(chuàng)作型男歌手,畢業(yè)于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音樂系。2006年央視《夢想中國》冠軍,2012年成立個人飛行大道音樂工作室。代表作品有:《天下無敵》《一如既往》《完美結局》等。紀容舒(1685—1764)直隸獻縣人。紀曉嵐父親。康熙五十二年(1713)恩科舉人,歷任戶部、刑部屬官,外放云南姚安知府,為政有賢聲。曾在云南的姚安做官,稱姚安公
旅游編輯綜述
姚安現(xiàn)有省州縣三級文物保護單位15個,主要風景區(qū)、旅游點17個,分布于全縣12個鄉(xiāng)鎮(zhèn),其中以壩區(qū)鄉(xiāng)鎮(zhèn)較為集中,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有2處古跡勝點。
景點
德豐寺德豐寺位于縣城棟川鎮(zhèn)德豐路,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,始建于明永樂二年,系三重堂古代建筑群,與北京故宮為同時代建筑,是云南省現(xiàn)存明代斗拱建筑中最為完整的一座。寺內保存的德化銘碑,刻于宋大理國元亨二年(公元1186年),為云南八大名碑之一。該寺現(xiàn)為博物館館址,館內保存珍貴歷史文物600余件,品種、數(shù)量、質量均為全州之冠。 龍華寺活佛寺位于姚安縣城北10公里的光祿山,是姚安境內建筑規(guī)模最大,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古建筑群,也是歷史積淀最深,文化內涵豐厚的歷史文化瑰寶,是云南最古老的名剎之一。寺內寺外景觀優(yōu)美,古木參天,為休閑觀光的理想場所。該寺始建于后唐天佑年間(公元904——907年)。 德化銘碑德化銘碑是云南省八大名碑之一。該碑一石三刻,陽面鐫《大理國上公高逾城光再建弄棟華府陽派郡興寶寺德化銘并序》;碑側鐫《褒州陽派縣稽肅靈峰明帝記》。碑文敘述了興修興寶寺經過,頌揚高氏動德及祭祀稽肅山神之盛典。兩文書法竣整勁秀,駢散精練,堪稱書文并茂的宋代名碑,是研究高氏世系和大理國官制的重要實文依據。碑陰為《重修陽派興寶寺續(xù)置常住記》,為元宣光六年(公元1376年)撰刻,記述了興寶寺繁盛的規(guī)模。德化銘碑的碑額,飾以精美的四臂佛母浮雕,通碑莊重典雅,不失為宋元時期碑刻精品。現(xiàn)為云南省文物保護單位。 文峰塔文峰塔建于明隆慶三年(公元1569年),高約三十米,呈六方形,九級空心。由塔基、須彌座、塔身三部分組成,全部由磚塊支砌而成,用十字木架于其內,可供人攀登上下。是該縣現(xiàn)存唯一古塔,現(xiàn)為楚雄州文物保護單位。李贄橋李贄橋又名連廠橋,位于官屯鄉(xiāng)漣水河上,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通往迤西的必經之 路。為萬歷五年(1577年)知府李贄苦夏之際,洪水暴漲,不利于商旅往來而倡建。李贄橋全長30米,寬6米,系雙孔磚石結構,每孔跨經8.6米。清光緒三十四年(公元1903年)邑人李春燦、陳飛雄重建,現(xiàn)為姚安縣文物保護單位。 洋派水庫洋派水庫距縣城3公里,始建于元初,原稱洋派淜,屬楚雄州最早的水利工程。1954年擴建重修,始稱洋派水庫。現(xiàn)壩高18.5米,堤長236.2米,設計庫容3800萬立方米。兼具畜水防洪旅游三重功能。近40年來,在庫區(qū)集雨范圍封山育林,增設了許多綜合設施。 彌興水箐森林公園彌興水箐森林公園位于姚安縣彌興鎮(zhèn),距縣城27公里,景區(qū)范圍面積700公傾,其中原始森林560公傾,人造林140公頃,為姚安縣保護較好的原始林區(qū)之一。林區(qū)內建有距今200多年歷史的龍泉寺,現(xiàn)屬州級自然保護區(qū)。區(qū)內有各種珍稀動物近20余種,各種植物近百種,野生花卉數(shù)十種。景區(qū)較集中的三潭一壩一池,水清如鏡沒有污染,乘車可直達保護區(qū)腹地。 圓鶴山“飛來寺”圓鶴山“飛來寺”距縣城40公里,位于彌興鎮(zhèn)大苴村境內崇山峻嶺之中,背靠群山,三面環(huán)水相抱,地勢巍峨雄偉,因山形似白鶴,呈展翅欲飛之勢,故名“圓鶴山”。 圓鶴山“飛來寺”建于明代(公元1466年),其寺隨山勢起伏而建,殿宇布局嚴謹壯觀,造型別俱,屬古代宮殿式翹角建筑,整個建筑金碧輝煌,至今流傳著“塘福一道英武關,不上雞足下鶴山,圓鶴仙境似天府,白鶴展翅眺四方”的民諺,是滇西南除雞足山之外的第二大佛教旅游勝地。